古代的小妾有多悲惨,不但在家地位低,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拥有
我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,重嫡庶之别,虽然给了丈夫可以纳妾的自由,也给了妻子在家庭中独一无二的主妇权利。而小妾在家里地位远远低于妻子,连人身自由都没有。
古代的小妾和现在不一样,现在很多外室二奶是主动当的,还美曰其名“情人”、“红颜知己”,而过去的小妾是因为贫穷被卖入夫家,甚止有卖身契,有的还是婢女收房,更是被逼迫,并非她们乐意作妾。
妾算是一种半自由人,她出身于良民家庭,是由购买而成为夫家的家庭成员,这种行为被称之为“纳妾”,但她又不全属于奴隶,身份仍属于良民。
而在家庭里,妾被看作半奴半主,她的孩子却成为主子,就象《红楼梦》里的赵姨娘和探春、贾环。
虽然在古代的某些年代,规定禁止婢女成为妾,也禁止妾直接成为妻,但后来这些规定就改变了。正妻死后,若妾要成为继室,可以经过一重仪式,称为扶正。不过古代人很少扶正小妾,丈夫在发妻病故后会再娶一位正妻当填房继室。
古代的小妾真是悲惨,当小妾的不但不能和正妻平起平坐,而且每天要向正妻磕头请安,伺候正妻洗脸、梳头、吃饭,任意由正妻打骂,就象正妻身边的婢女一样。
在中国历史上,妾所生的子女称为庶出,正室所生的子女称为嫡出,一般情况下,除非正妻无子女,否则庶出子女没有爵位及宗族继承权。
财产上庶出子女拥有部分财产继承权,但一般低于嫡出子女。
《大明律》规定,“凡嫡庶子男,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,其分析家财田产,不问妻妾婢生,止依子数均分。”
李氏朝鲜比中国的嫡庶之别更严重,庶出的子女需把父亲、嫡母和嫡出的兄弟姊妹视为主人侍奉,甚止不能叫自己的父亲为父亲,只能叫“大人”。而且庶出儿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,庶出之女不能嫁给王公贵族当正室夫人。
在中国古代,小妾在家里是地位非常低,只是侍候丈夫和正妻的工具和传宗结代的工具。连小妾生的孩子,也要归属正妻。庶出的孩子要叫父亲的正妻(嫡母)为母亲,叫自己的生母小妾为姨娘,还要给嫡母养老送终。
庶子得了功名,朝廷要封其嫡母为诰命夫人。清朝有规定,如果嫡母与生母都健在,只封嫡母为诰命夫人,如果双方都不在人世,两个都可追封为诰命夫人。
就算儿子当了大官,生母的地位还是低于嫡母。小妾能被封为诰命夫人,不是法律规定,而是皇上法外施恩。
就如张之洞,他虽是嫡出,但父母双亡,是他父亲的小妾守寡把他养大,他为了感激庶母,求朝廷开恩,封他的庶母为诰命夫人。
袁世凯是庶出,他的生母刘氏是小妾,刘氏病故时,袁世凯已经是封缰大吏,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他想让生母刘氏的灵柩安葬在祖坟,与其父袁保中合葬。
可是他的异母哥哥---也就是袁家的嫡子袁世敦坚持反对,理由是低下的小妾不能进祖坟。袁世凯只能另寻吉地安葬了生母。再大的官也不能颠覆嫡庶之别。
乾隆朝有位重臣是庶出,当他当了大官,衣锦还乡在家举行家宴时,父亲和嫡母作为主人在座,生母只能象佣人一样站着伺候老爷太太和自己的儿子用膳。他小心翼翼地向父亲提出让生母落座时,却被父亲一顿大骂。
很多庶出的文人或达官贵人,都称自己是嫡母养大的,嫡母对自己视如己出,以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。
就是皇家也必须尊重嫡庶之别,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都当了太后,在正室太后和儿子吃饭时,只能站在他们身后,而且每天还去给正室太后请安。
慈禧太后有一次在祭祖大典时想和慈安太后并排站,被慈安太后骂作“不懂规矩”,慈禧太后只能退后一步了。
正妻和小妾生前的待遇不一样,死后的待遇也不一样,正妻进祖坟和丈夫合葬,小妾死后一般是没有资格进祖坟与丈夫合葬的,也不列入宗族牌位,不能接受后代子孙的供奉。
就可怜的就是当丈夫死后,小妾就成了正妻案板上的肉了。正妻可以把小妾卖掉换钱用,也可以风风光光地把小妾嫁入一个好人家,当然也可以让小妾跟自己一起守寡。小妾的命运由正妻决定,小妾命运的好坏就要看正妻的仁慈程度。
所以过去的小妾一般不敢挑战正妻,第一,礼法所制,挑战了就会受到处罚,丈夫也保护不了。第二,如果跟正妻关系不好,正妻会在丈夫死后,给小妾安排不好的命运,也是理所当然。
因为如此,小妾必须和正妻搞好关系,尽心尽力地服侍正妻。哪象现在,富翁敢在正妻还健在的情况下给小妾扶正,带着小妾和庶子主持其父的葬礼,气得正妻出家。
(同甘共苦的结发妻还健在,丈夫却给小三扶了正,原配愤而出家为尼)
随着时代的发展,小妾这种东西灭亡了。可是近年来又死灰复燃了,结果是小妾虽不被法律承认,但是事实上大量存在,而且还不讲嫡妾之别,小妾比正妻还厉害,当然,富翁们不称小妾为小妾,还是称情人或红颜知己,或者我的女人。
古代的小妾很悲惨,不但在家地位低,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拥有,那个时代,没有女人愿意当妾,都是被卖入夫家的。